Tag: 中华民族历史观
-
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:五个共同与大一统的历史逻辑
一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的核心内涵与历史逻辑 历史观是国家治理与民族认同的基础。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,强调多元一体的历史范式,回答“从哪里来、向哪里去”的关键问题。最近的讲话将“我们”的主体定位为中华民族主体,“各民族”为历史上的多元群体,强调“一体包含多元、多元组成一体”的辩证关系,揭示了共同体意识在历史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。 以五个共同为核心的历史观,强调我国各民族共同开拓祖国疆域、共同缔造统一的多民族国家、共同书写辉煌的历史、共同创造灿烂的文化、共同培育伟大的民族精神。这五个共同不仅是历史叙述的要点,也是现实治理的价值指引,强调在多民族共同体中的互信、互融与共同体认同。 二、五个共同的科学内涵与现实意义 五个共同的要义 共同开拓疆域:各民族共同参与了中华大地的开发与治理过程。 共同缔造国家:多民族历史共同孕育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态。 共同书写历史:各民族共同参与史书、制度与传承的塑造。 共同创造文化:文明成果在长期交流中相互借鉴、共同繁荣。 共同培育精神:民族精神在共同实践中凝聚并持续发展。 这“共同”与“共建共享”的逻辑,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,是国家稳定、社会和谐、文化自信的根基。 三、从大一统到共同体建设的历史路径 历史传统中的“大一统”并非简单的统一,而是通过各民族在制度与文化层面的融合实现稳定与持久。我国历史上多次在不同政权下实现“大一统”,其核心在于各民族的平等参与、互信与共同发展。走向新时代,这一传统被明确为共同体意识的现实诉求,即通过国家治理与社会政策,将多元共同体转化为强大的社会主义共同体。 大一统不是排他性的一元化,而是以多元力量共同推动国家发展的长期机制。党的领导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协同,构成中国式现代化的制度底盘,确保各民族在国家治理中的平等权利与共同利益。以此为基础,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线。 四、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传统历史观的有机结合 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强调“两个结合”:一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观与中国特色实际的结合,二是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。这种融合,帮助我们以辩证思维理解民族关系、历史进程与社会发展,避免以偏概全或简单模仿西方理论。以此为基础,我们能够在坚持国家统一、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前提下,推动文化自信与理论创新。 五、对错误史观的辨析与抵制 历史研究需要旗帜鲜明地抵制各种错误史观,包括否定中华民族连续性的虚无主义、片面强调民族优越性的“大汉族主义”等。这些观点往往削弱国家统一与民族团结的现实基础,破坏跨民族的互信与共同体认同。只有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,才能揭穿伪命题,维护国家统一与民族团结进步的正当性与科学性。 六、实践路径:从教育到公共治理的落地 推动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落到实处,需要加强理论研究与公共传播,建设中国特色的共同体史料体系与话语体系。教育部门、学术机构与社会各界应共同参与,用历史叙事凝聚文化认同,用制度安排巩固共同体基础。近年来的高校实践项目,如“知行中华”,正是在青年群体中弘扬共同体意识、培养历史自觉的重要尝试,具备示范意义。 七、结语:以历史观引领民族工作与现代化进程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,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主线,也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支撑。通过系统梳理“共同性”与“统一性”的历史逻辑,我们能够在全球化语境中,保持文化自信、增强国家认同,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式现代化进程。